为深入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实践成果,探寻乡村发展的历史脉络,7月10日,马克思主义学院“梨不开你联盟”三下乡团队走进重庆永川中华梨村的乡情陈列馆,在触摸乡村记忆中感受时代变迁。
陈列馆内,粮票上的字迹仍带着当年凭票购粮的生活实感,算盘的木框磨出了岁月包浆,搪瓷茶杯的脱釉处恰似老农手上的厚茧——这些承载着农民生活记忆的展品,不只是物件的陈列,更是梨村人过日子的鲜活注脚。从村史脉络里能读到祖辈在石头缝里栽梨树的坚韧,从乡贤故事中可看见邻里互助的淳朴乡风,从红色印记中能触摸到乡村精神的传承脉络。这些实物串联起的,是梨村人用双手在土地上写下的奋斗史诗。
通过此次参观,实践团成员在老物件与新故事的对话中,读懂了中华梨村从“吃救济粮”到“卖梨致富”的变迁密码。陈列馆作为乡村记忆的容器,让成员们真切体会到:所谓文化振兴,正是要让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故事活下去、传下去。团队成员表示,未来将带着这份对乡村的理解深入基层,在田埂上学习、在实践中感悟,把乡土情怀融进青春担当,让乡村振兴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。
(初审:郑童心,复审:杨晓艳,终审:付亚云;文图:黄毅豪、唐静怡、张衢涵;编发:张玉巧)